原标题:从KPI到OKR,管理方式演进背后的人性逻辑
导读:
OKR,评论君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大概在2014年。当时OKR这个词伴随着谷歌一起出现在我眼前,到后来才知道OKR原来是英特尔发明的。...
OKR,评论君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大概在2014年。当时OKR这个词伴随着谷歌一起出现在我眼前,到后来才知道OKR原来是英特尔发明的。
图1:OKR关键词搜索趋势(数据来源:百度指数)
我们来看下OKR的百度搜索趋势,从2014年的6月开始直线上升,似乎在一夜之间OKR就横空出世,出现在HR眼前。
由于功能的近似,业界在对OKR了解、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,往往会将它与KPI(关键绩效指标)进行对比分析,评论君也拿出了OKR与KPI的对比表。
从图片大家可以大致看出:OKR似乎是KPI一种更先进的替代品,在近来KPI绩效主义失效,对公司发展不利的业界舆论背景下,似乎KPI的成为了OKR崛起的“背影帝”。
那到底OKR能不能替代KPI,要回答这个问题,就要找到KPI与OKR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以下,评论君将由宏观到微观,从产业、企业和个体三个层面,谈谈从KPI到OKR的背后,管理方式演进的深层逻辑。
1
产业层面:工业时代→知识经济时代
2016年上半年,谷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(阿尔法狗)击败韩国顶尖围棋高手李世石。个人认为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节点,标志了智能时代的到来。
AlphaGo为什么会赢?因为他有强大的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。
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图,左侧与纯数据(Data)和信息(Information)相关的岗位,在高科技公司都基本都被机器替代了。因为讲数据储存能力和运算能力,人根本抵不过计算机,对信息的处理能力,人也根本抵不过。
而后面三张图的知识、洞见、智慧是目前机器人所不具备的。
图2:数据结构化的形象表达
(数据→信息→知识→洞见→智慧)
所以说,人与机器人的界限,在于知识(Knowledge)。机器人是否能创造知识,这是界定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依据。
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招聘工作,同样是一位候选人、不同的HR对相关信息为的处理就不一样。群体的交汇、知识的碰撞、协作、跨界很关键。在洞见层面,机器人离我们还挺远。
另一个更高层面是智慧(Wisdom)。我们不仅能够找到两个不相关之间的信息的链接,而且还能系统地将它变成一种路径,判断路径的有效性。这实际上是决策的过程,是人类比较高层面的思维活动。
机器有机器擅长的事情,人有人擅长的事情。对于个人来说,如果不想被机器人替代,就必须成为一个知识工作者,成为知识时代的手艺人。
1
知识时代的手艺人
知识工作者(Knowledge Worker)最早由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提出,他的定义是:“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,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。”
知识工作者有以下几大特点:
(1)个人素质高:从体力到脑力。
(2)工作自主性:从流水线到自我引导。
(3)创造高价值:从简单重复到才干灵感。
(4)劳动难管理:过程难以监控(无形、无意义),成果难以衡量。
(5)自我驱动力:需求高层次。
对于这类知识工作者,德鲁克也提出了管理和激发他们生产力的重要的因素。
01、目标导向
目标是什么、大的方向是什么、我们要去哪里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引。
02、自我管理
知识工作者需要更多的自主权,更多的是自我管理,而不是整天被别人盯着。
03、创新
你的创造是工作本身。如果你发现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样的,你就需要警醒很容易被替代的问题。
04、尊重知识的价值
构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师,每个人都可以去分享各自对感兴趣的领域的见解,不仅自己要持续学习,还可以向别人传授。
05、产出质量
不仅是追求数量,更多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东西。同样的一篇报告,不同的人写出来,水平差异可能会很大。
在知识经济时代,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在发生变化,而组织的存在,就是让“人的价值最大化”。因此,人和组织的关系,也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3
组织与人的新关系
01、人就是企业,企业就是人
当“公司”多多少少变成了“低效率”的代名词时,那么企业组织的规模将注定走向小微化,“多人企业”最终会裂变为很多个“个人企业”。
甚至,每个单独的个体也会进一步地碎片化——当每一个人参与到以任务为中心、以流程来驱动的各个不同的临时性组织中时,他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图3:企业微型化趋势
如图3,“U盘化生存——自带信息、不装系统、随时插拔、自由协作”这种生存方式能成立,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,带着脑子(多半还包括电脑)就行了,这就是自带信息,实际上是自带知识和对知识的系统整合能力。
然后可以嵌入很多机构,去发挥价值。靠脑子吃饭的话,不需要依靠工厂、流程、资源这些东西,可以不装系统(组织流程等),可以跟不同的组织去对接。
个人替代组织/公司,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主体。个体的价值彰显,组织的意义式微,以前个人依附于组织,现在组织服务于个人。
02、平台化组织、组织平台化
未来商业组织不再是“公司+雇员”,而是“平台+个人”。
首先是治理的关系变化,以前企业基本上采用雇佣制。最近几年有很多企业,特别是互联网公司,都在探索合伙人制、独立经营体,让员工当股东。从治理关系上说,以前是雇佣关系,现在更多的是合伙的关系。
其次是组织结构上有很多变化。从以前金字塔的结构,向更加扁平的结构演变。
总之,在当前新的商业环境下,组织和个人的出现了新的关系,组织的存在更多是给个体提供平台,让个体发挥最大的价值。
4
个体层面
自我实现、发挥潜能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在慢慢变成人的刚性需求。
我们国家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,多是收纳型人格,特别喜欢储存东西,甚至用过的塑料袋子都要整整齐齐地放在家里面,原因是缺乏安全感,还处于要吃饱的底层需求。生存的质量很低,何谈生命的质量。
现在的90后需求层次完全不一样,工作不爽、领导没有尊重我、觉得工作没有意义、做事没有成就感,都会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幸福指数和工作效率。
这样的员工、这样的群体,在我们的公司和组织里,会越来越多,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。如何去满足员工更深层次的需求,是否去激发员工对自我实现的追求,这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方式。
02、从一维到多维
90后这代人很难想象在一个组织里工作30年。一个公务员大概工作年限是30年,进到一家单位,工作30年之后内退。当他出来之后,会有很强的不适应感,因为他已经被“制度化”了,完全适应了个体是组织一部分。
现在比较先进的组织都鼓励跨界人才的存在,有个很经典的例子:据说谷歌广告系统就是5个来自不同部门的人聚在一起打台球的时侯吐槽、碰撞出来的,然后发觉还不错,这5个人就在业余时间把产品做出来了。这个产品,目前依然是谷歌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。
每个个体,都向往更自主、更多元、更有趣的生活状态。所以在职业选择上面,也会有很多变化。在工作上面希望有更多挑战、更多新的尝试。
5
以人为本的赋能管理
以前,企业管理需要的是效率、数量;公司靠的是资产,土地、机器、设备等生产要素,现在很多传统企业依然是这样;未来,整个价值会变成知识,人才会变成重要的资产。
大部分人的工作会脱离体力劳动,会变成脑力劳动、心力劳动,成为知识工作者。人创造价值的维度已经变了,不在于做事情的多少,而在于做事的质量和它的创造性、创新性。
同时,个体的需求和职业观也发生了变化,以上都需要更创新、更符合人性的管理理念、方式和工具来适应新的时代。
扯了那么多
到底KPI和OKR背后
的操作系统有什么异同?
KPI是工业时代的产物,科学管理理念的背后,是整个绩效主义的时代,企业都把人工具化,组织和人的关系是雇佣和附庸。职业成为人的既定轨迹,人的需求和能力被抑制和裹挟,没有得到充分释放。
到了知识经济和智能时代,个体崛起,追求自我实现,工作和职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,组织为人而设,成为赋能于人的平台。
OKR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,通过透明沟通形成共识、形成共享;通过更公开的信息流动、建立个体发声渠道,让大家更加聚焦,形成共振。从这个角度看,OKR无非就是以人为本赋能管理的一种应用。
任何管理方式和工具的应用背后,都有一套底层代码,一种深层逻辑,一个操作系统不了解这点,再好的方法和工具都很难应用生效,有时候还适得其反。
-END-
- 随机文章
- 热门文章
- 热评文章
- 思维导图,帮你全面搞清人事管理!
- 如何管理比自己优秀十倍的员工?
- 为什么那么多创业者成功的就那几个?
- 伪原创的最高境界——洗稿
- 企业员工的招聘与配置全解
- 企业管理|员工管理的四大要素
- 精益生产的八大模块
- 引爆头条视频几百上千粉,月流水十几万玩法
- 精益生产管理八大工具有哪些?
- 企业管理流程图绘制的方法及技巧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